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河北省临西县始终把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群雁兴乡”工程,挖掘现有人才、培养专业人才、扶持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临西县职教中心联合十余家规模企业开设“车间课堂”,把培训课堂放到生产实践一线
摸清家底,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县人才办牵头,县乡村三级联动,开展临西籍在外优秀人才寻访推荐活动,对县域范围外各类人才数量、专业、特长等状况,逐户逐人摸排采集信息。借助已知在外人才的信息渠道,采取“一人发动一个地域,一人挖掘一个行业”的办法,网罗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建立临西籍在外乡土人才信息库,按照产业、技艺、营销、流通等5个类别建档,登记从业状况、技术等级、德能表现等情况,对在外乡土人才跟踪服务。打“乡情牌”,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依托现有人才信息库,按照行业和属地设立5个“情系临西人才工作组”,与已入库人才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组建“临西在外大学生”“临西籍专家学者”“临西在外经商”等微信易信交流群,发布临西各类政策信息100余条,解答户籍、无息贷款等方面问题240余条,接受优惠政策咨询90余人次。2023年以来,全县回引在外乡土人才210名,人才返乡创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26家。激励扶持,做好在外人才服务。将外来人才到临创业、在外人才回临创业、在临人才回乡创业、在乡人才本土创业一并纳入创业扶持对象,设立专项资金,对初次创业人才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初次创办小微企业的给予3年期租金补贴。分类提供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住房保障。建设人才合作联盟。深化与河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推行校地企乡村振兴人才共享,构筑集信息沟通、人才培养、业务合作、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活动平台。整合高校专家资源,组建县智库团队,挂牌成立智库服务办公室,立足成员单位各自资源优势,成立高校乡村振兴调研基地,以技术顾问、假日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发展咨询。联盟成立以来,已引进2名博士、3名硕士挂职锻炼,聘请农科院11名高级职称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攻克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95个。举办人才示范培训。针对乡土人才技能、理论、管理等弱项,举办乡村人才振兴培训班,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培训,全面提升乡土人才综合素质。借助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师资,与高校在方案制定、师资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操作和评估体系等环节上开展合作。组建科技服务团。建立起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组建农业技术培训团队,对乡村振兴急需的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多项专业技能实现名师涵盖。组织科技特派员,采取会诊式、门诊式、上门式等方式,推广、教学种植、养殖技术40余次。依托科技特派团,全面引进上海农科院猴头菇工厂化栽培试验示范。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实施“校企一体化”,构建“产训结合”实践平台,开设10余家“车间课堂”,培养输送技能实用型人才410人。打造人才实践基地。在乡镇(园区)打造10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围绕种植等优势产业,结合轴承协会、蔬菜协会等行业组织,实行“基地+产业协会+农户”模式,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定期技术交流等形式,将普通农民培养成乡村振兴实用技术人才。实施高效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收益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带动4220名村民就业增收。
建立人才服务站。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在乡镇(园区)和较大的行政村共建立10个乡村人才实训基地,制定党员干部挂钩联系乡土人才制度,推行“党带群、师带徒、大带小”人才结对帮带模式。常态化开展走访交流、座谈、联谊活动,及时为农村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等提供就业政策、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申报项目等服务,宣传和落实优惠政策。
依托众创基地促创业。依托双桥孵化基地、星火众创空间、大众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租金优惠、融资扶持等服务。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创业人才项目初创期、早中期的支持力度,激励人才回归乡村、创业乡村。目前,培育各类创新创业项目60个,带动就业近900人。
发布人:邱慧
审核人:王成凯